西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智能语音库”上线,助力濒危方言保护工作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丰富的民族语言资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民族方言正处于濒危状态。为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语言遗产,西北民族大学近日正式上线了“民族语言智能语音库”,旨在收集、整理和保护28种濒危方言。
“民族语言智能语音库”是西北民族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联合打造的综合性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濒危方言进行系统性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据悉,该语音库收录了包括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等在内的28种濒危方言。
西北民族大学校长表示,此次“民族语言智能语音库”的上线,标志着我国在民族语言保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该语音库的建立,将为濒危方言的保护和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化。
在语音库的建设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邀请了众多专家学者参与,对濒危方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挖掘。语音库收录的方言资料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音学、方言研究等多个方面,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全面、系统的资料。
此外,语音库还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语音数据的自动识别、分类、标注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语音库查询、学习、研究濒危方言,进一步加深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了解。
据悉,该语音库已上线试运行,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方言爱好者的关注。许多用户表示,语音库的上线为濒危方言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民族语言文化的关注度。
在保护濒危方言的过程中,西北民族大学还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活动。例如,举办民族语言文化研讨会、开展方言调查、组织方言教学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濒危方言的认识,还促进了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智能语音库”的上线,为我国濒危方言的保护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西北民族大学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力度,为传承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语言文化贡献力量。
总之,西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智能语音库”的上线,标志着我国在民族语言保护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濒危方言必将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